胸椎骨巨細胞瘤-PETCT檢查案例
病史及檢查目的:患者63歲女性,4月余前無明顯誘因出現持續性胸背部疼痛,沿肋間放射至胸部,左側重,翻身及行走后加重,查體T4棘突壓痛及叩痛(+)。行胸椎CT平掃+三維重建提示T4椎體變扁,后緣可見軟組織密度影突向髓腔內,硬膜囊受壓,考慮T4椎體病理性骨折可能。實驗室檢查:尿本周蛋白陰性;尿KAPPA輕鏈及LAMBDA輕鏈陰性;腫瘤標志物檢測均為陰性。為明確T4椎體病變性質、尋找骨轉移原發灶行PET/CT檢查(圖2)。圖1.胸椎CT(骨窗)圖2. PET/CT圖像檢查所見:T4椎體及附件區域見條狀高度放射性濃聚(SUVmax:8.1),CT于相應區域可見溶骨性骨質破壞及軟組織腫物影,向后累及附件并突入椎管內,椎體前緣骨皮質尚完整。左腋窩可見一FDG攝取增高淋巴結顯影,考慮淋巴組織回流所致。掃描范圍其余部位未見明顯異常。檢查意見:T4椎體及附件骨質破壞呈葡萄糖代謝明顯增高考慮惡性腫瘤可能,需鑒別原發灶不明的轉移瘤、漿細胞瘤、骨巨細胞瘤、骨的嗜酸性肉芽腫及不典型淋巴瘤等,建議組織病理學檢查。手術及病理:行胸椎椎管減壓、椎弓根釘內固定術、病灶清除、椎體成形術,積水潭醫院病理會診:(胸4椎體)富含多核巨細胞病變,組織形態首先考慮骨巨細胞瘤。免疫組化:CK(-),Desmin(-),Ki67(10%-15%+),Vimentin(+),ActinSM(-),PGM-1(多核巨細胞+),KP-1(多核巨細胞+)。病例相關知識:骨巨細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為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骨原發性腫瘤,大部分為良性腫瘤,部分生長活躍,極少數一開始就是惡性。GCT具有豐富的血管組織并含有單核基質細胞和很多破骨細胞樣的多核巨細胞,其中基質細胞決定腫瘤的性質。Jaffe等[1]首次定義GCT并根據基質細胞的異型性及有絲分裂活動進行病理分級,一般認為I級偏良性,Ⅲ級為惡性,介于兩者之間的為Ⅱ級。目前WHO第四版骨與軟組織腫瘤已將GCT定義為交界性腫瘤。與西方國家相比,國內GCT的發病率較高,約占所有原發骨腫瘤的20%[2]。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多發生于青壯年,發病年齡多在20-40 歲之間,50歲以上的GCT約占9%-13%,青年人和兒童少見[3]。GCT多發生于骨骺融合后成熟的骨端[4],侵犯長骨多見,*常見于股骨下端、脛骨上端,約占50%以上,發生于非長管狀骨如脊柱、骨盆、手骨、頜骨、顱骨等的GCT約占20%,但近年來也有報道GCT在脊柱的發病率增加。該?。R姷陌Y狀為腫瘤部位的疼痛與腫脹,且疼痛有活動后加重、休息后緩解的特點,手術是治療GCT的主要方法,目前亦有一些RankL拮抗劑用于術前藥物治療。GCT的影像表現具有一定特異性,X線平片表現為骨端偏心性、囊性、膨脹性、溶骨性骨質破壞, 無明顯硬化緣,骨包殼完整或部分缺如,部分腫瘤內可見骨性分隔,呈“皂泡樣”改變(圖3)。CT較X線具有較高的分辨率,能更加細致入微地觀察骨質破壞情況,可觀察到骨質破壞區內殘留的骨嵴,與X線平片上“皂泡樣”改變相對應,還可以能清晰地顯示破壞區內部結構及軟組織腫塊及周邊殘留的骨殼。MRI檢查能夠清晰顯示骨巨細胞瘤的大小、位置及形態,且對腫瘤附近的水腫狀況進行清晰顯示,在診斷病變范圍上的價值較X線與CT檢查更高。在MRI檢查中,腫瘤的實質部分多呈T1WI與T2WI等信號,其內??梢姸喟l混雜信號影,提示腫瘤內部常伴有壞死、囊變和出血。圖3. 骨巨細胞瘤的皂泡樣改變(左:X線片,右:99mTc-MDP骨顯像)(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提供)盡管骨腫瘤的*終診斷的確立需要臨床、影像、病理三結合,即“CRP診斷”,但典型的影像表現對早期臨床診療決策的建立十分重要。18F-FDG PET/CT全身大視野成像有助于發現腫瘤累及區域,通過發現多發病灶,首先可幫助檢出轉移瘤或血液系統腫瘤。然而,本病例PET/CT所見為脊柱單發病變,其鑒別診斷面臨更多的挑戰。由于病灶呈溶骨性骨質破壞并軟組織腫物形成,椎體出現病理性骨折且軟組織腫物壓迫硬膜囊,同時腫瘤呈FDG高攝取,鑒于患者年齡偏大,應首先懷疑惡性病變?;颊邿o腫瘤標志物升高且PET/CT無原發腫瘤病灶顯示,不支持上皮源性腫瘤脊柱轉移,但從發病機率應考慮有無原發灶隱匿的可能性;病變椎體前緣保留較完整,提示腫瘤侵襲性不強,不符合侵襲性淋巴瘤或一些高度惡性肉瘤的常見表現;單發漿細胞瘤多為溶骨性且可呈膨脹性改變,破壞區可見殘留的骨殼和骨嵴,但一般FDG攝取程度相對較低;骨的嗜酸性肉芽腫屬于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生癥雖可累及脊柱并出現病理性骨折,其FDG攝取程度亦較高,但該病多見于年輕人群?;仡櫺苑治鲈摶颊吣挲g雖然不屬GCT好發人群,但亦可發病,而較高的FDG攝取和較溫和的骨質破壞可符合GCT表現,然而由于椎體壓縮性骨折使得CT對腫瘤形態和內部結構改變的觀察不滿意。若能獲得典型的GCT CT表現,GCT診斷應該首先考慮(圖4)。圖4.典型脊柱骨巨細胞瘤的PET/CT及MRI(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提供)對于原發性骨腫瘤,18F-FDG PET/CT的攝取與腫瘤成分密切相關,富含巨細胞的腫瘤(骨巨細胞瘤、未分化肉瘤、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生癥等)多可見較高FDG攝取,甚至高于常見的惡性骨原發性腫瘤(骨肉瘤、軟骨肉瘤、尤文肉瘤等),而良性腫瘤或者細胞成分稀疏的惡性腫瘤FDG攝取程度較低。小結:本病例并非典型的骨巨細胞瘤,通過此病例提出這一臨床可能遇到的情況,希望為規培的小伙伴們提供脊柱病變的鑒別診斷思路。同時強調對于骨腫瘤的診斷一定是臨床、影像、病理的綜合分析,對常見的骨原發腫瘤相關知識應加以了解。作者:中日友好醫院核醫學科 韓萍萍 鄭玉民參考文獻:[1] Jaffe Hk, Lichtenstein L, Portis RB.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Its pathologic appearance, grading, supposed variants and treatment. Arch Pathol, 1940, 30: 993.[2] Szendr?i M. Giant-cell tumour of bone. J Bone Joint Surg Br, 2004, 86: 5-12.[3]Murphey MD, Nomikos GC, Flemming DJ, et al. From the archives of AFIP. Imaging of giant cell tumor and 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 of bone: 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 Radiographics, 2001, 21: 1283-1309.[4] 段承祥,王晨光,李健丁主編. 骨腫瘤影像學. 科學出版社, 2004年第一版。